查看原文
其他

令人叹为观止的BBC纪录片《人生七年》,耗时56年拍摄,值得所有人看!

BBC纪录片分为三个系列的专题目录,BBC自然,BBC文史和BBC科技。对于纪录片爱好者来说,追BBC(英国广播公司)题材广泛、制作精良的纪录片是人生一大乐事。看BBC的纪录片,既可以追溯上下数千年的历史文化,也可以欣赏从宇宙到地心深处的奇妙境界,而及其超级精彩的画面即使定格,也是一幅摄影佳作,更重要的是对英语学习也很有帮助。


BBC纪录片:《人生七年》

在人类的历史演进中

有这样一部令人叹为观止的伟大纪录片

耗费半个世纪取材、拍摄、制作

这部纪录片的价值

已经远远超过了拍摄每个人物的意义


这部名为《人生七年》的系列纪录片

目前为止共有8部

通过记录14个孩子的人生轨迹

呈现了英国社会半个世纪的历史变迁


https://v.qq.com/txp/iframe/player.html?width=500&height=375&auto=0&vid=n017628ca22


在这些来自不同阶层的孩子中

他们有的家境优渥,有的出身贫寒

从1965年开始,7岁,14岁,28岁…一直至56岁

我们在荧幕上窥见他们半生的缩影


当岁月流逝、沧桑变化

现实比任何虚构作品都更残酷


https://v.qq.com/txp/iframe/player.html?width=500&height=375&auto=0&vid=m01908q6cj6


无论贫穷或富贵

年少的每个人都意气风发

但当原本鲜亮的彩色记忆

被影像中黑白的色调取代


他们眼里再也没了

孩童时憧憬未来的星光

只剩下一个个曝露在时间长河中

有去无回的老人

https://v.qq.com/txp/iframe/player.html?width=500&height=375&auto=0&vid=o0500qn7yfi


1阶层壁垒的确存在 眼界和视野将决定格局


14位被选中的孩子来自英国不同阶层,在节目一开始导演就做出了预判:每个孩子的社会阶级将决定了他们的未来


“我们把这些孩子们聚到一起,因为我们想在2000年时看看英格兰的一个缩影,2000年时的工人和主管,现在都只有七岁。”


纪录片一开始,上层阶级的富家三兄弟已经让人印象深刻。


在私立学校读书的三人,对自己的未来有着清晰的规划,他们每天有着规律的作息,明确知道自己会上哪所中学,进入牛津剑桥然后成为社会精英

7岁的查尔斯、安德鲁、约翰


当富家三兄弟每天阅读《金融报》、《观察家》、《泰晤士报》的时候,伦敦东区的工人阶级三姐妹则自由了许多。


这三个女孩在伦敦的同一所小学上学,虽然需要上舞蹈课,但是其实只是换了一种形式的自由活动,老师并不会管她们。


7岁的女孩子们,会凑在一起谈论喜欢的男孩,兴高采烈地讨论以后要生几个孩子,幻想未来生活的景象

7岁的Jackie,Sue,Lynn


与此同时,穷人区贫民窟长大的孩子,甚至谈不上梦想,有人希望当驯马师赚钱,有人希望能有机会见到自己的爸爸,还有人希望能够吃饱饭少罚站少被打。

童年的尼古拉斯天真烂漫 

孤儿院长大的保罗

西蒙是片中唯一的少数族裔,父亲是黑人,母亲是白人从小在孤儿院长大

在英国,阶级文化被认为是社会中不可或缺的元素,如同英国人对茶与蛋糕的热爱,融入在了血液中


虽然7岁的孩子大部分都天真浪漫,但从第一部纪录片开始,就已经感受到了不同阶级间深刻的差异。

第一集纪录片过后,人们已经意识到原生家庭的差异影响,正在影响这些孩子们对于未来的想象,并在之后持续影响他们的选择。


阶级界限的存在已经毋庸置疑,接下来人们希望知道,在未来的几十年里,随着教育水平和社会福利的改变,社会流动性真的会随之提高和改变么?

7岁的Jackie,Sue,Lynn

14岁的Jackie,Sue,Lynn




2教育是家庭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


然而,现实比人们的设想更加残酷,要打破阶级鸿沟实现人人平等,不过是乌托邦式的想象。在这14个人中,大多数孩子的人生轨迹,就如同导演所假设地如预期发展


以下图片为Paul从7岁到56岁


上层社会的家庭给了子女们更多的人生引导,父母的眼界、格局、能力和人脉,直接影响了这些孩子们的人生轨迹。


在父母的引导下,虽然金钱帮助孩子有了更多了解大千世界的机会,但精神层面的耳濡目染比物质更为深远


从小富家三兄弟就了解社会竞争,懂得合理规划。这些孩子更早掌握了出类拔萃的诀窍,一直走在求学路上的他们,有的成了律师,有的成为电视制作人,过着上层的优渥生活,受人尊重、家庭幸福。


中下层的孩子们并不懂得教育的意义,打架是他们最大的娱乐,对未来没什么打算,梦想就是少挨打,不挨饿。他们随意地辍学,早早地进入社会,经历了辍学、早婚、多子、失业等等底层命运


步入中年,那些因各种原因放弃求学的采访者,多数会感慨上学时如果好好学习,就不至于为生活所迫,延长退休,靠政府救济金为生,也会有更好的出路。


富家三兄弟之一的安德鲁,在镜头前说:“人无法确定能留给下一代什么财富,但是至少可以确定,一旦给了他们好的教育,他们终生都可以受用”。


面对阶级差异产生的成长壁垒,在这14人中有一位名叫Nick的幸运儿,作为所有人物中,唯一一个从底层实现阶级跨越的案例,他既是打破阶级壁垒的特例,也是教育改变人生最好的例证


镜头前的Nick并不其他孩子那般引人注意,他出生在乡村,每天需要走3英里的路去上学,从小缺少与社会的互动显得十分害羞。


14岁时的他一直把脑袋埋起来回避镜头,厚厚的玻璃眼镜下,还满是对未来的忧愁和迷茫。


然而,教育正在逐渐让他改变。


一开始,在一本关于行星的插图绘本里,丰富的色彩和有趣的故事,唤起了Neck对科学的兴趣。


一天,正同学们热烈地讨论航天知识,老师热情地鼓励Neck说:“你平时那么爱看书,一定很了解飞机的东西”。


老师不经意的话语,却让Neck感受到了信任与鼓励,从此越发痴迷各式各样的科技书籍,用心专研科学知识。他说,是这位老师的引导促使他进入了科学的大门。


21岁那年Nick顺利考入了牛津大学就读物理系。28岁时,因为英国紧缩学校经费,于是移民美国做核电研究,并来到威斯康辛麦迪逊大学教书


我们看着曾经害羞,不自信的Nick在走出牛津校门以后成为了一个充满自信,令人如沐春风的学者,见证了他从乡村小子到大学教授的转变。


当一个人拥有了知识,他的视野变得开阔,他拥有了更多的机会,他可以轻松地发现限制他的天花板也就只有方寸大,向前走一段,头顶就是广阔的天空。


3通往幸福的关键:性格决定命运


而在教育与阶级之外,另外一个不得不提的话题便是人格。


还记得工人阶层三姐妹中的Sue么,和她的另外两位朋友一样,成年后的她们遭遇了贫穷、离婚与单亲的苦难


但不同于其他两位Jackie和Lynn一脸严肃,满腹恼骚地抱怨,Sue总是带着乐观的心态,她珍惜和孩子们相处的时光,同时也积极寻找机会提升自己

Sue和孩子们在一起


年轻时,她为孩子的成长牺牲了自己的梦想,放弃了工作机会,但孩子也在她困难时给予了很多希望。


家庭的原因让她没有上过大学,但通过努力Sue找到了大学管理员的职位,在校园中工作。孩子成年后,她又重拾舞台剧、唱歌的爱好。热爱生活、热爱工作,自信乐观的性格让她平凡的人生闪亮着耀眼的光彩


最后,我们看到Sue越活越美,事业爱情双丰收。

以下图片为Sue从7岁到56岁


而Sue的东区朋友Lynn,7岁是的他可以说是几个女孩中天真烂漫的一位。

但当她14岁时,已不想直面镜头。


19岁那年,Lynn就结了婚,然而婚姻生活并没有为她带来更多的改变。21岁时,Lynn做了流动图书馆的管理员,但图书也没有维持她淡然优雅的气质,她对很多事情不满,认为这个国家的教育一败涂地,脸色也越来越差。


再往后,你会发现Lynn是所有人物中老得最迅速的,35岁的她就有了一张完全苍老的脸


35岁的Lynn


再然后,她开始被疾病缠绕,她早早接纳了自己的命运而不做更多的争取。再往后去,伴随着脸色的惨不忍睹,她有了更多的疾病,2014年,她因病离开了,刚刚58岁。


 56岁的Lynn


人格的养成完全在于后天的因素,与阶级并无关系。出生中产的Neil便是一个因人格问题,而导致人生悲剧的反例。


出生于教师家庭的她小时候活泼可爱,简直是《7UP》那集中的颜值担当。

21岁时因考试发挥失常,进了个自己和爸妈都看不上的大学,待了不到一年就退学去工地打短工了。


在采访中他回顾过往,身为教师的父母早早就给他做好了职业规划——成为大学讲师或银行经理,认为他的人生必须按这个模子去走,然而除了学习,父母从未教授他任何社会、人际知识



这种强势与古板,造就了他自卑、压抑、焦虑的性格,而父母过高的期望也让他变得眼高手低,在学业失败后他和父母都无法面对现实与理想的落差。


长期被父母过度保护的他,在进入残酷和复杂的社会后,完全没有应对能力,而父母的失望与愤怒,更让他感到无比的孤独与自责,变得愤世嫉俗


他甚至觉得自己不配生孩子,因为孩子会遗传他的失败。


最终他患上精神疾病,失业后不愿让父母知道,28岁时成为了一名依靠低保为生的流浪汉,终生未婚,一个中产就这样没落成底层。


面对事业的瓶颈、感情的挫折,有的人学会了靠自己站起来走向前去,而有的人就在自怨自艾中消沉没落。



故事讲到这里,

14位孩子的人生仍未一一道尽

但我们可以看到

教育比物质的影响更为深远

而健全的人格是面对苦难最好的解药


任何的成功与失败,

从来不是横空出世的奇迹,

诸事万物都有迹可循。


《人生七年》告诉我们的5条人生法则




然而,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。


在这里换个角度另类解读这部每 7 年就火一次的纪录片——《人生七年》告诉我们的 5 条人生法则。



— 1 —

Life goes on

无论发生什么,生活都会继续


在纪录片的56年中,我们可以看到参与拍摄的人们经历死亡、离婚、突发的职场挫折等等,也见证了他们走出逆境。


有多少次,这些人认为他们人生中的挫折似乎意味着自己的生活完蛋了,然而并没有。人们在战胜困难或经受磨难后,会逐渐回归到最基本平常的幸福。


幸福的秘诀就是培养这样的人生态度:欣赏生命中美好的事情、培养宽容和富有同情心的素质。



— 2 —

Count your blessings

要记得时常感恩


纪录片中遇到麻烦最多、同时也最引人注目的角色,往往也是那些对自己所拥有的一切最懂得感恩的人。


比如说,影片中的尼尔患有严重的精神疾病,很长时间都流浪在外、犹豫在自杀的边缘。但尼尔带给观众的,还有很多优雅的镜头:回想起和朋友们的长途漫步、促膝而谈,他感到很满足。


正是这种感恩的意识,促进了尼尔的恢复和自愈。对生活毫无感恩的人其实是欺骗了自己的生活,而对生活充满感恩的人、他们的生活体验真的与众不同。



— 3 —

Relationships matter—a lot

人际关系很重要


导演迈克尔·艾普特说,“56岁的时候,那些为家庭尽心尽力的人,都得到了很大的回报。”


《人生七年》曾多次证实了友情、亲情、社会关系对于一个人成功和拥有幸福生活的重要影响。无论是男人还是女人,爱给他们人生带来的意义、是其他任何活动都无法得到的。



— 4 —

Money also matters—but only up to a point

钱很重要,但只是在某种层面上重要


纪录片的初衷是想验证英国社会阶级对人生幸福和机遇的影响。事实上,它的确验证了金钱的重要性。


但它也表明,一旦我们能够满足食物、住所、基本的舒适感,幸福的源泉更多来自于人生意义、人际关系,而非金钱。



— 5 —

Don’t compare yourself to others

不要老拿自己和别人做对比


纪录片中我们可以发现,不平衡感会使我们感到不幸福,然而结果表明不幸福感并不是因为钱的多少,而是对比本身给我们带来的伤害。


在与别人的对比中,我们伤害了自己。但我们却仿佛停不下来。要记住,你的人生过得怎样与别人无关。


▼往期精彩回顾▼

BBC纪录片:《交响乐历史》

BBC记录片:《中国瓷器瑰宝》

BBC纪录片:美容的真相

艺术爱好者必看BBC纪录片:《意大利歌剧》(1-3集全)收藏学习!

BBC纪录片《非洲》第1-3集,收藏学习
BBC选出20位世界最具影响力的女性,第一竟然是她...
BBC出品最棒的英式英语发音教程,必收藏!BBC纪录片:为什么会有百吃不胖的瘦子?
BBC导演拍的纪录片《中国改革开放的故事》,看的热泪盈眶!(双语视频)

  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    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